黄曲霉毒素常常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特别是花生和核桃中。在大豆、稻谷、玉米、通心粉、调味品、牛奶、奶制品、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发现黄曲霉毒素。一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较高。
黄曲霉毒素可以由曲霉菌黄曲霉、寄生曲霉、集峰曲霉和伪溜曲霉4种产生,是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二呋喃香豆素衍生化合物,目前已分离鉴定出1 2种,包括:Bl,B2,G1,G2,M1,M2,P1,Q,Hl,GM,B2a和毒醇。4种主要的黄曲霉毒素B1,B2,G1,G2,加上两种代谢物M1和M2可以直接污染食品和饲料。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为二呋喃环香豆素,在紫外线下,黄曲霉毒素B1,B2发蓝色荧光,黄曲霉毒素G1,G2发绿色荧光。黄曲霉毒素M是黄曲霉毒素B经体内转化而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1 2~346,难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丙酮和氯仿等有机溶剂。一般在中性及酸性溶液中较稳定,但在强酸性溶液中稍有分解。其纯品为无色结晶体,耐高温,黄曲霉毒素Bl的分解温度为268℃,紫外线对低浓度黄曲霉毒素具有一定的破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