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记得上小学时候,有位同学写的这篇作文“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老师看了赞不绝口啊,写的还真好。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我国民间这句传统志话,正成为食品安全研究的科学前沿,其内在机理有望得到科学验证。昨天,第十二届“上海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上海交通大学陆伯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陆贻通教授,在“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分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指出,日常饮食“*”,未必意味着食品安全,有时低剂量的有毒物质,也可能对生物体有益。
新技术引发新问题
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抗生素超标等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有段时间,人们甚至谈食品安全色变。“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从农田到餐厨食物链污染情况严重,食品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等;另一方面,食品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许多不确定性,随着食品安全研究和技术的深入,越容易发现新问题。”
那么,食物干净、无污染,就一定能保证食用安全吗?陆贻通说,目前zui前沿的食品安全研究,正在发出不同声音。在离体和活体生物毒性测试中,研究人员发现,许多食品中有毒化学物质的剂量,与其产生效应的关系,是一条U形曲线,即低剂量有毒物质,会刺激生物体产生抗体,提高自我安全保护能力;随着有毒化合物的累积,其杀伤力陡增。
关注“毒物兴奋效应”
这就是所谓的低剂量毒物刺激,即“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早在1943年,科学家就发现大剂量橡树皮萃取物能抑制菌类生长,但是在低剂量时却刺激菌类的生长。于是,提出有毒物质在低剂量下产生刺激作用。后来,“毒物兴奋效应”在许多有毒化合物中得到印证。近两三年来,中外食品安全专家开始将目光转向寻找并论证食品中有毒化学物质的“毒物兴奋效应”。同时,对食品安全的传统评价也正在悄然转向。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看到饮食环境“一尘不染”的人们,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居民,稍有不洁饮食,就会周身不适;相反,在一些食品环境相对落后的地区,人们相对不那么容易过敏、或上吐下泻等。陆贻通说,这有可能就是低剂量刺激效应在作用。
上海恒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许多较高水平的产品,包括各种试剂,ELISA试剂盒,氨基酸、分离试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植物激素、表面活性剂、缓冲液、染色液,抗生素、维生素和酶类,仪器仪表,标准对照品,实验试剂,试管,滴管,培养皿等及应用领域等产品。